源: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10月25日,第三季度全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签约仪式在各区市设分会场。区领导刘伟、柯学民、高明读在高新区分会场参加活动。
在高新区分会场,伴随着签约双方郑重落笔,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项目、海底感知节点系统项目、打印机测试用智能装备项目、威高海天脑机装备5个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总投资超11亿元。
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涉及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高度契合高新区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的总体思路,对现有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将进一步夯实高新区产业基础,全部达产后可新增收入23.5亿元以上。
大项目、好项目为何纷至沓来、入驻高新区?再度携手签约的客商最有发言权。作为高新区的“老朋友”,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基地总经理张新波坦言:“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所需资金较多,我们的新产品颅内血栓抽吸导管能打破进口垄断,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同类产品,离不开高新区各级部门给予的大力支持。”
一句“大力支持”背后,是高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早在2017年,禾木生物就落户高新区。“五年里,我们多部门联动,从免费提供研发生产空间到员工子女入学、人员招聘,都事无巨细地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落得下、留得住。”高新区商务局国内招商处处长刘健姝说。
在优质的服务和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禾木生物此次决定在高新区追加投资,打造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建设血管植入支架车间、取栓支架等金属类器械车间、通路导管类车间和球囊类车间等。项目建成达产后,导管类和球囊类产品年产能均在3.5万件以上,年可实现销售额10亿元。
此次签约的企业之一,研发生产高端诊断设备及生物制剂产品的北京芯迈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看中的不只有营商环境,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让其坚定了在园区内投资设厂的决心。
据悉,园区现有120多家企业,是国内目前产值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监管体系最规范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园区采用拎包入驻、量身定制等方式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专业化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建设周期缩短两年以上。
一个个“新字号”卡位入链,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正吸引着更多企业家来此投资兴业。青岛蓝宝海洋工程探测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
“此次投资的海底感知节点系统项目涉及海洋资源勘探阶段的精细化勘探和开发阶段的资源监测,这与高新区内企业双丰物探的主业石油物理勘探有很强的业务关联性,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青岛蓝宝海洋工程探测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建树对此次合作满怀信心,在他看来,后续研发的新产品可借助区内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及电子信息产品实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实现加速转化。
良禽择木而栖,资金趋利而动。今年以来,高新区瞄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围绕主导产业发动精准化招商攻势,不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前三季度,高新区内资在谈项目数、内资在建项目数、新签约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迈出了一条“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